首 页 | 校(院)新闻 | | | | | 基层校(院)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历史逻辑
 
 
时间:2020-04-21    来源:《宁夏党校报》第10期     作者:狄国忠    编辑:    审核:    访问数:人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必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好制度,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保障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性课题。鸦片战争以后,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腐朽不堪,难以应对日益深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道路进行了努力,历经了从技术层面、社会革命层面、实业层面到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的反复探索,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活动中,十分注重制度的构建与运用,提出了关于未来国家制度的主张,并领导人民为之进行斗争。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江西中央苏区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开始了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的探索,如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制定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建立以延安为中心、以陕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民主政权,成立边区政府,按照“三三制”原则,以参议会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各级立法、行政、司法机关。比如,延安革命斗争时期通过《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再到西柏坡革命斗争时期颁行 《中国土地法大纲》 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致力于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提出了关于未来国家制度的主张,并领导人民为之进行斗争。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刻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对社会主义性质的制度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的重要制度,形成和发展党的领导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特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谋划民族复兴大业、国家发展大计,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指明了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比如,我们党从党的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出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巩固和发展制度和治理体系,保证了国体和政体的高度统一,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高度协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比如,我们党深刻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从制度层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使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相互融合、制度功能与治理能力相互增强,保证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优势。因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形成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作者系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主任、教授)
 
 
最新文章
 
>>   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
>>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创新国家治理机制 切实提升治理效能
>>   实现从制度自卑向制度自信制度自觉跨越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历程和成就...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历史逻辑
>>   推进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的根本遵循与路径选择...
>>   以制度建设筑牢生态文明根基
>>   民族地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路径建构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9 -2018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怀远西路155号  邮编:750021  电话:0951-6660109  传真:0951-2082542  ICP号:宁ICP备05001228号-2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