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校(院)新闻 | | | | | 基层校(院)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专家视野】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命力
 
 
时间:2023-09-26    来源:来源:《宁夏日报》2023年9月22日12版    作者:刘智远    编辑:王玉奇    审核:    访问数:人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强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基础,是滋养中国精神的不竭源泉,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好、弘扬好。

  以正确历史观对待历史,就必须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切断历史、遗忘历史,就是背叛历史。没有历史感的民族,始终是没有魂的民族。而文化,则是历史的血脉,延续历史必须赓续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是流淌于血脉之中的文化基因。因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既是赓续历史血脉的必然之举,也是以正确历史观对待历史的必然要求。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突出特性,始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不开。历经千百年来,纵然光阴荏苒、斗转星移,但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存续的文化基因却永不褪色,譬如讲仁爱、重民本、尊家风、倡勤俭、崇正义、敬圣贤、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观念,譬如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等基本精神,譬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化民成俗的道德规范。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深刻体现着中国人的精神内核和思想精髓。我们必须把握要义,不断赋予这些“优秀因子”以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切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新时代。

  以正确价值观构筑价值,就必须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涵养。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塑造时代精神,离不开正确的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塑造时代精神的思想道德基础,同时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围绕“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了新的重大战略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植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进一步发挥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的内在关联性,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很突出的人文性特质,关注人自身的存在、强调人的价值、阐释生命更加宏阔的意义、孕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为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人的行动逻辑与价值取向创造了丰富资源。宏观言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人的道德、社会的和谐、天下的太平。古老价值观有其历史性、先进性、积极性、稳定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历史积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取得的优秀文化成果,以人为本是其本质规定。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继承中华民族塑造集体人格的优良传统,把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把传承弘扬民族精神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新高度。

  以正确文明观推动文明,就必须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表达。

  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主要内容为“四个共同倡导”,即: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全球文明倡议”深刻把握“文明全球化”这一关键,指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全球文明倡议”坚持以正确文明观推动文明,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夯实思想基础。“全球文明倡议”的适时提出,具有现实性、紧迫性、重要性,同时,具有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和平、和睦、和谐,“和”这一主题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理念。“和”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赋予中华民族正确的文明观。“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必然要更好地将“和”文化传承下来,结合时代要求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和”文化在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致力于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世界表达,特别是注重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把“艺”“术”与“道”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艺”、之“术”,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努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传播新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最新文章
 
>>   【专家视野】推进我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   【理论前沿】持之以恒学好党史用好党史
>>   【专家视野】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学习好运用好...
>>   【专家视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
>>   【建言献策】努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优实践地和新时代文化强区...
>>   【专家视野】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系上“安全带”...
>>   【专家视野】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
>>   【建言献策】全方位优化乡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
>>   【专家视野】以数字化革命助力宁夏新质生产力发展...
>>   【专家视野】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9 -2018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怀远西路155号  邮编:750021  电话:0951-6660109  传真:0951-2082542  ICP号:宁ICP备05001228号-2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