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校(院)新闻 | | | | | 基层校(院)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
 
 
时间:2018-05-03    来源:媒体信息室    作者:马红梅    编辑:马鹏丽    审核:    访问数:人次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中学毕业时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因为在他看来,“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为此,马克思终其一生为追求人类幸福、改变人类命运而不懈追求,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也不会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在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实践中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科学理论,是指引人民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在于它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点——实践性。立足于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为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而诞生的理论,为此,马克思在19世纪的欧洲从事艰苦卓绝的理论创作实践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从年轻时立志“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到为《莱因报》《前进报》《德意志-布鲁塞尔报》《新莱茵报》《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充满战斗力的文章;从1844年发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到与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由异化劳动向唯物史观过渡;从1845年发表“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到1845-1846年与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唯物史观的形成;从1847年—1848年《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新世界观问世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正式出版,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类社会生活实际和社会矛盾,孜孜以求地探索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为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因而必然致力于人民求解放的实践。《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不仅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也深刻改变了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恩格斯曾说,“马克思的世界观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1864年,国际工人联合组织“第一国际”成立后,马克思为第一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并与恩格斯共同领导“第一国际”,与此同时,国际工人组织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有了自己的组织,有了实现人类自由解放的政治力量。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而且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和解放,不仅开辟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全新道路,而且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使人类解放的步伐不断迈向前进。
 

  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秘

  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它的科学性、真理性、人民性、开放性和时代性都要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彰显。马克思主义不仅在苏联变为现实,而且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在中国得以检验、丰富和发展,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飞跃充分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马克思理论一经形成,绝不是一成不变和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是必须在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确切的事实中,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得以发展并充分发挥作用。毛泽东同志在1930年为反对中国工农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反对本本主义》,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92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不要再进行所谓的争论了!”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就没有了生命力。”因此他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的许多影响深远的重大决策都来源于调查研究。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并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只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才能将理论的能量转化为行动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离开实践,就谈不上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指出:“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只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才能彰显其真理的魅力,同时,这一致力于人类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理论也必然在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奉、坚持与实践中永葆生机活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必将在新的实践中焕发出生机活力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事实上,马克思及其经典著作不可能对一百多年后的社会主义具体样式和具体实践作出明晰规定,它提供的是一套价值体系,一套意识形态,而不是具体的制度框架和政治机构。更重要的,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变化、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只是内在机理不变。因此,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马克思主义在时代的发展中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一刻不能没有与时俱进与不断创新的理论思维。恩格斯深刻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尽管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恩格斯说:“只要进一步发挥我们的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强大的、一切时代中最强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我们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就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作者系自治区党校、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来源:《宁夏党校报》2018年第4期   03版

 
 
最新文章
 
>>   【专家视野】推进我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   【理论前沿】持之以恒学好党史用好党史
>>   【专家视野】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学习好运用好...
>>   【专家视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
>>   【建言献策】努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优实践地和新时代文化强区...
>>   【专家视野】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系上“安全带”...
>>   【专家视野】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
>>   【建言献策】全方位优化乡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
>>   【专家视野】以数字化革命助力宁夏新质生产力发展...
>>   【专家视野】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9 -2018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怀远西路155号  邮编:750021  电话:0951-6660109  传真:0951-2082542  ICP号:宁ICP备05001228号-2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