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校(院)新闻 | | | | | 基层校(院)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专家视野】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时间:2023-11-07    来源:宁夏日报    作者:刘智远    编辑:刘亦杨    审核:宁杰    访问数:人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今天的中国,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就必须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是以高度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的正确选择

  没有历史自觉,就没有历史自信;没有历史自信,就没有历史主动精神。中华文化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化传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历史自觉的民族。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注重探究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书写历史,世世代代中华儿女注重赓续历史文脉、传承演绎中华文化。正是基于高度的历史自觉,中华文化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纵然历史风云变幻,但中华文化长河不息、血脉永续。

  未来在哪里,我们必须首先看到历史是从哪里走来的。历史关乎未来,一个民族的历史感有多深,决定着这个民族的现实感、未来感有多深。历史感就是对历史自省、自信、自觉的意识,是推动历史向前进的主动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以高度历史自觉掌握历史主动,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强烈的历史感使然,是英明的决策、正确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无论走到多么光辉的未来,其文化的魂魄、历史的根脉始终不能丢、不能断。赓续历史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重大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明确了指导思想、本质要求、使命任务、战略关键、根本原则,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弘扬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根本上是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根本上是价值观建设,就是以文化人、培根铸魂,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报告鲜明指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可谓一语中的,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追求的价值目标。想一想,没有精神支撑的民族行之不远。经济强大了,但精神失落了,这样的国家是强大不起来的。我们必须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厚植精神沃土,让强大的精神力量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强劲动力。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物质力量的强大并不意味着精神力量就会自觉跟得上,反而还会出现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面临更多的挑战,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精神力量塑造的难度在增加等等。因此,随着社会物质力量的不断提高,推动塑造精神力量的主动性必将持续增强。这也是为什么要把文化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重要原因。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回望历史,远看中华文化艰辛坎坷的发展历程,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渐式微。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引入到中国。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持续以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马克思主义,成功地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最终,马克思主义成为了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现代的。中华文化非但没有中断,反而以更新的姿态、更大的优势、更足的力量焕发蓬勃生机。近看新时代十年,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大地呈现出了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历史和现实业已证明: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实践是行得通的、是管用的、是经得起检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揭示了我国文化发展规律,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

  新时代新征程,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确保中华文化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道路在哪里,中华文化的道路就在哪里;中国梦在哪里,文化梦就在哪里;人类光明的前景在哪里,中华文明的光辉就在哪里。

 
 
最新文章
 
>>   【专家视野】推进我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   【理论前沿】持之以恒学好党史用好党史
>>   【专家视野】把党的创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学习好运用好...
>>   【专家视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现代化美丽新宁夏建设...
>>   【建言献策】努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优实践地和新时代文化强区...
>>   【专家视野】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系上“安全带”...
>>   【专家视野】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特征...
>>   【建言献策】全方位优化乡村养老服务精准供给
>>   【专家视野】以数字化革命助力宁夏新质生产力发展...
>>   【专家视野】传承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宁夏行政学院)  版权所有  主管单位: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2009 -2018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怀远西路155号  邮编:750021  电话:0951-6660109  传真:0951-2082542  ICP号:宁ICP备05001228号-2

宁公网安备 64010502000204号